点击:[]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中,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战旗方队”接受检阅,镜头长时间定格在“杨靖宇支队”战旗,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9月14日上午,“杨靖宇支队”战旗自河南省杨靖宇支队驻地荣归吉林,吉林省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旗帜归来。延边大学组织师生收看直播盛况,这一庄严时刻迅速引起热议,广大师生纷纷畅谈观看心得,抒发内心感受。
延边大学党委书记 杜锐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收看了“杨靖宇支队”战旗送达吉林省的庄严直播,深感震撼。这场庄重的战旗传递仪式,既是对民族英雄的深切告慰,更是一堂震撼人心的“大思政课”。延边大学作为我党较早布局在东北边疆的“国门高校”,我们始终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重要使命,通过建设东北抗联思政课堂主题教室、老兵之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开设特色课程、组织实地研学等,让抗联精神在校园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面向未来,我们将以此次战旗传递为新起点,更深层次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学校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要将杨靖宇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打造具有延边特色的红色教育品牌;要依托延边丰富的红色资源,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引导青年学子在沉浸式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要服务振兴发展,引导师生把对先烈的缅怀敬仰转化为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创新能力,为吉林全面振兴、边疆繁荣稳定贡献延大智慧和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延边大学将始终以红色精神铸魂立心,以服务边疆为己任,培养更多“懂边疆、爱边疆、建边疆”的时代新人,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好边疆高校的使命答卷。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孙笑言
当那面格外鲜红的旗帜在镜头前展开,延边这片红色土地的抗联记忆瞬间奔涌而来。抗日战争期间,杨靖宇将军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曾在这里的林海雪原间辗转作战,无数延边儿女追随他投身抗日洪流,用生命在长白山麓筑起“不垮的防线”,这面战旗也正是延边人民誓死抗日的共同荣耀,镌刻着延边军民“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
战旗归乡不仅是对英雄的告慰,更是对那段艰苦卓绝的东北抗联岁月的深情回望。作为学院党委书记,我深感使命在肩,我们当以战旗精神为引领,将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以及延边抗联历史融入思政课堂,通过专题研学、红色遗迹踏查等活动,让新时代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读懂“忠贞报国、坚韧不屈”的内涵,把对英雄的缅怀转化为深耕人文社科领域、服务延边振兴发展的行动,让英雄的精神在立德树人中代代相传。
农学院党委书记 韩功帅
“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不仅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红色洗礼,更是一堂立体化、沉浸式的“大思政课”。那面浸染着英雄热血、镌刻忠诚信仰的战旗,承载的不仅是一段永志不忘的民族记忆,更是一簇永续传承的精神火炬。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农学院党委将高擎这簇火炬,把战旗精神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以英雄事迹夯实师生理想信念根基,以红色基因铸牢“三农”情怀,激励党员教师勇担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任,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把成果送进粮仓,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全部智慧与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张敏
“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故里,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如今,那面浸染英雄鲜血的战旗,早已超越物质形态,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象征。战旗猎猎,精神永续,它无声诉说着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将士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壮举,其承载的忠诚信仰、家国情怀和钢铁意志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迎接战旗,不仅是对杨靖宇将军的深情缅怀,更在于激励新时代中华儿女奋发有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感使命在肩,我要把这面战旗所凝结的信仰与力量,化为课堂上的鲜活教材,引导学生在历史记忆中汲取信念,在红色精神中坚定理想,把“强国有我”的誓言化为实际行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新的力量。
师范学院团委书记 王硕
这面浸染热血、镌刻信仰的旗帜,承载着革命先辈“宁死不屈、矢志报国”的峥嵘岁月,更凝聚着激励青年奋勇向前的红色力量,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精神标杆。作为基层团务工作者,我将以抗联英雄精神为引领,把红色传承作为育人核心,通过深化思想引领,让学子从英雄事迹中筑牢信仰之基;搭建实践平台,推动青年将精神力量转化为行动自觉,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边疆振兴、民族复兴伟业,在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中锤炼本领、勇担使命,让青春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让英雄精神在强国复兴的新征程上再擂战鼓、再谱华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于洋
看到“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故里,我感到十分震撼与激动,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永存。通过战旗,我仿佛看到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在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用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依然在新时代焕发着磅礴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我们不仅要传承英雄精神、报效国家,更应与专业所学紧密结合,走好新时代的“奋斗之路”。我们要立足地方特色与时代需求,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力量,依托专业优势走进社区、乡村、中小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英雄事迹与红色历史,让革命精神在群众中落地生根;同时要围绕边疆地区的发展需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
文学院本科生 娄智翔
观看“杨靖宇战旗”荣归吉林的直播后,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先辈于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用生命保家卫国,用鲜血书写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的壮烈篇章。百年风雨,英魂永续,历史的接力棒即将传到青年一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作为新时代学生,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殷殷嘱托,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锤炼自身本领,以敬业之心、勤业之力、精业之技投身于国家富强之需、社会发展之需、人民幸福之需,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用行动为东北振兴贡献力量,不负英烈遗志、不负时代厚望。